close

(版主註:因為峻猛藥,我非中醫師不敢亂用)


 



 



   十棗湯      來源   傷寒卒病論


【製法用量】


芫花 甘遂 大戟 大棗10  
上藥等分,各別搗為散。用水300毫升,先煮大棗肥者十枚,取160毫升,去滓,納藥末,強人每服1克,羸人0.5克,溫服之,平旦服。若下少病不除者,明日更服,加半錢,得快下利後,糜粥自養。


【功效】


攻逐水飲。


【主治】


1. 懸飲或支飲,停于胸脅,咳唾胸脅引痛,心下痞鞕,乾嘔短氣,頭痛目眩,或胸背掣痛不得息,舌苔滑,脈沉弦。


2. 水腫,一身悉腫,尤以身半以下為重,腹脹,喘滿,二便不利,屬實證者。


【方義】


本方證因水飲壅盛于裡,停于胸脅,或水飲泛溢肢體所致。水停胸脅,氣機阻滯,故胸脅作痛;水飲上迫于肺,肺氣不利,故咳唾引胸脅疼痛,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。飲為陰邪,隨氣流動,停留心下,氣結于中,故心下痞硬脹滿、乾嘔短氣;飲邪上擾清陽,故頭痛目眩;飲邪結聚,胸脅疼痛,故脈沉弦。水飲泛溢肢體,內聚脘腹,三焦水道受阻,故一身悉腫、腹脹喘滿、二便不利。本方證為水飲壅盛之實證,治宜攻逐水飲,使水邪速下。方中甘遂善行經隧水濕,是為君藥。大戟善泄臟腑水濕,芫花善消胸脅伏飲痰癖,均為臣藥。三藥峻烈,各有專攻,合而用之,則經隧臟腑胸脅積水皆能攻逐,且逐水之力愈著。然三藥峻猛有毒,易傷正氣,故以大棗十枚為佐,煎湯送服,寓意有三:緩和諸藥毒性;益氣護胃,減少藥後反應;培土制水,邪正兼顧。


【辨證要點】


以咳唾胸脅引痛,或水腫腹脹,二便不利,脈沉弦為辨證要點。


【文獻別錄】


1.    《本草綱目》卷17:「十棗湯驅逐裡邪,使水氣自大小便而泄,乃《內經》所謂『潔淨府,去菀陳莝』法也。芫花、大戟、甘遂之性,逐水泄濕,能直達水飲窠囊隱僻之處,但可徐徐用之,取效甚捷,不可過劑,泄人真元也。陳言《三因方》以十棗湯藥為末,用棗肉和丸,以治水氣喘急浮腫之證,蓋善變通者也。」


2.    《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》:「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表解者,乃可攻之。其人紛紛汗出,發作有時,頭痛,心下痞鞕滿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者,此表解裡未和也,十棗湯主之。」


【注意禁忌】


本方作用峻猛,只可暫用,不宜久服。若精神胃納俱好,而水飲未盡去者,可再投本方;若瀉後精神疲乏,食慾減退,則宜暫停攻逐;若患者體虛邪實,又非攻不可者,可用本方與健脾補益劑交替使用,或先攻後補,或先補後攻。使用本方應注意四點:一是三藥為散,大棗煎湯送服;二是于清晨空腹服用,從小量開始,以免量大下多傷正,若服後下少,次日加量;三是服藥得快利後,宜食糜粥以保養脾胃;四是年老體弱者慎用,孕婦忌服。


【現代應用】



增強對胸膜炎症的修復、對滲出液的重吸收。主要用於滲出性胸膜炎(胸腔積液)、肝硬化合併腹水。


 



 


仲景方中十棗湯用大棗10枚的秘密


仲景方中共有65方用到大棗,


用量的模式有十種,分別為:


百枚;30枚;25枚;15枚;12枚;10枚;7枚;6枚; 5枚;4枚,


傷寒金匱方中用大棗10枚的有三方,


分別為十棗湯、甘草小麥大棗湯、附子粳米湯。


 


65個有大棗的仲景方中,用大棗12枚的最多,約佔半數,


10枚與12枚僅差2枚,且多數用大棗的仲景方都是12枚,


為何仲景就這麼小氣不肯多給十棗湯2枚大棗?


而用10枚大棗的三個方中,卻只有一方能稱為十棗湯,


是否另有隱情?


 


十棗湯將芫花、甘遂、大戟三味藥等分作散,大棗肥者10枚,


先用水 一升半(約300cc)煮成八合(約160cc),


身体強壯的服用三味藥磨成的散一錢匕(約1.51.8g);


身體弱的服半錢匕(約0.750.9g)和著棗湯喝下。


吃完藥很快就會腹瀉拉稀,將胸脇的水飲逐出體外,


只要拉過了就不能再吃藥,這時要用糜爛的稀粥調理善後。


 


十棗湯是逐水的峻劑,芫花、甘遂、大戟三味藥都是辛苦寒的毒藥,


三藥同用,逐水瀉濕力道很強,能直達水飲羈留之處,


所以只能小劑量徐徐的用,劑量不可過大,以免傷脾胃而瀉不止,


為護住脾胃並緩和三藥峻猛之性,必需配合大棗湯喝下,


10枚大棗用300cc水煮成160cc的濃度剛好可達到這樣的效用,


能讓三味毒藥發揮逐水的功效且不傷中,


若大棗過多,則藥勢減弱,水飲去而不盡,徒留病根,


大棗過少,則藥勢猛利,病人肚腹翻騰瀉利難止,去水飲卻傷胃氣。


 


同水量若大棗多個2枚則過甘,三藥之力恐削弱,


如三藥與大棗同時增加,則煮大棗之水量亦須增加,


這麼難吃且作用如此強的藥能喝下160cc就算不錯了,


況且要驅逐的是停留在體內的水飲,是以水量不宜再增加,


若只用三味藥,則水去而傷中,加用十棗煮湯恰能制和三藥,


這就是仲景方中十棗湯只用10枚大棗,且不稱為芫花甘遂大戟湯的秘密。



 



 


解讀運用十棗湯的若干問題


【方藥歌訣】  十棗湯攻逐水飲,大戟甘遂與芫花,


         懸飲水腫胸脅痛,大棗煎湯送服佳。


   【組成】 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


  【用法】  上三味,等分,分別搗為散,以水一升半,先煮大棗肥者十枚,取八合,去滓。內藥末,強人服一錢匕(1.51.8g),羸人服半錢,溫服之,平旦服。若下少病不除者,明日更服,加半錢,得快下利後,糜粥自養。


【臨證答疑】 


1、怎樣製作與煎煮十棗湯?


答:張仲景設十棗湯用法,先將大戟、甘遂、芫花研為細散狀,或制為片劑,或制為膠囊劑,或制為水丸,並以大棗煎湯送服方藥。


2、在什麼時間服用十棗湯最好?


答:服用十棗湯,因方藥作用既能通利大便,又能通利小便,並且治病作用迅速峻猛,所以服用十棗湯的最佳時間應在平旦即早上服。假如在下午服用十棗湯,則會引起夜間頻頻解大便、小便,則不利於病人正常休息。


3、為何十棗湯沒有煎煮大戟芫花甘遂?


答:運用十棗湯主治病證,若以水煎煮大戟、甘遂、芫花,則會引起方藥毒性增強而療效減弱;若將大戟、甘遂、芫花研為散劑,或制為片劑、或制為膠囊,則能減弱方藥毒性而提高療效,所以服用十棗湯,大戟、甘遂、芫花最好作為散劑服用。


4、怎樣認識十棗湯中大戟芫花甘遂作用?


答:認識與理解十棗湯方藥組成,大戟逐水偏於瀉臟腑之水飲,甘遂逐水偏於瀉經隧之水飲,芫花逐水偏於瀉胸脅脘腹之水飲。方藥相互作用,則能攻逐全身各部水飲內結實證。


5、怎樣理解十棗湯中大棗作用?


答:十棗湯中大棗用量雖大,但方藥主治病證則不是以補虛為主,而是以瀉實為主。再則,大戟、甘遂、芫花用量雖小,但作用顯著且有毒性,所以選用大棗10枚煎湯送服藥散,既能增強藥散治病作用,又能減弱藥散毒性,更能使峻藥緩攻而不傷正。


6、怎樣因人服用十棗湯藥量?


答:張仲景設十棗湯明確指出強人(形體比較強壯之人)與羸人(形體消瘦之人)服用藥量不能相同,即強人服一錢匕(1.51.8g),羸人服半錢(0.70.9g)。提示治病用藥必須因人而確定用量,以此才能取得最佳治療效果而不出現不良反應。


再則,認識與理解張仲景論羸人含義,並非是虛弱之人,而是專指形體消瘦之人。若是正氣虛弱之人,則是不能服用十棗湯。


7、能否12次服用十棗湯?


答:運用十棗湯,只能在早上服藥而不能在下午用藥,更不能12次服藥。若在下午用藥,在夜間則會引起大便及小便次數增多而影響正常休息;若12次服藥則會引起藥物蓄積中毒;若運用十棗湯在當日未能取得治療效果,可於次日適當加大服藥用量。


8、服用十棗湯有何注意事項?


答:因十棗湯方藥治病作用峻猛而易戕伐脾胃之氣,所以服用十棗湯,必須重視藥後飲食調護,以此才能既增強治療作用,又兼顧脾胃之氣。如張仲景曰糜粥自養


9、怎樣理解與運用十棗湯主治病證?


答:十棗湯既是主治懸飲證的重要基礎方,又是主治水結證的基本代表方。辨治疾病只要審明病變證機是正氣不虛,邪氣盛實,均可選用十棗湯;若病證表現以正氣虛弱為主,則不能用十棗湯。


10、怎樣擴大運用十棗湯主治範圍?


答:根據十棗湯方藥組成及作用特點,所以運用十棗湯主治不能局限於懸飲證,只要病變證機是水氣內結,正氣不虛,病證既急又重,均可選用十棗湯。


11、怎樣認識與理解痰、飲、水病變證機?


答:認識與理解痰、飲、水病變證機,因三者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,區別要點是病變部位與病證表現不盡相同,而內在聯繫則是病變證機沒有明顯區別。如病變部位在肺、在腸、在胃為痰,而在胸脅為飲,在脾胃、在腎、在膀胱為水氣。


再則,辨治痰、飲、水氣病證儘管不盡相同,但只要合理運用十棗湯,既能主治痰證,又能主治飲證,更能主治水氣證,所以運用十棗湯主治不能局限於某1方面。


12、怎樣理解十棗湯主治懸飲證與至一百日或一歲之間的關係?


答:認識與理解十棗湯主治與至一百日或一歲之間的辨證重點有二:懸飲證的病變證機與病證表現既複雜又頑固,病程又比較久;辨治懸飲證,必須堅持服用方藥,且不可半途而廢,否則前功盡棄。


13、怎樣擴大十棗湯主治範圍?


答:結合應用十棗湯治病體會,如形體肥胖而病變證機是痰濕蘊結,濁氣壅滯,以法選用十棗湯,則能達到減肥作用。



製作與服用方法:先將大戟、甘遂、芫花研為細散狀,每次服用0.2g,最大用量不能超過0.5g,用大棗煎湯送服。每日服1次,1個月為1個療程,2個療程見效,可服用46個療程。


 



 


十棗湯


 


[導語]十棗湯有化痰的功效,主要用於邪熱內蓄,有伏飲者。


總結:伏飲積痰


組成:芫花1.5克大戟1.5克 甘遂1.5克 大棗10


主治:


1.治太陽中風,下利嘔逆,表解者乃可攻之。


2.其人汗出,頭痛,心下痞硬,引脅下痛,乾嘔短氣,汗出不惡寒,此表解而裏未和。


3.邪熱內蓄,有伏飲者。


歸經:此足太陽藥也。


歌訣:十棗湯水效堪誇,甘遂大戟與蕪花,懸飲潴留胸脅痛,大腹腫脹服之佳。


方義:


(1)芫花﹑大戟性辛苦以逐水飲。甘遂苦寒,能直達水氣所結之處,以攻決為用。


(2)三藥過峻,故用大棗之甘以緩之,益土所以勝水,使邪從二便而出也。


變化方:


(1)本方除大棗,加大黃﹑黑醜﹑輕粉,水丸,名三花神佑丸,治壯實人風痰鬱熱,支體麻痹,走注疼痛濕熱腫滿,氣血壅滯,不得宣通,及積痰翻胃。服三丸後,轉加痛悶,此痰涎壅塞,頓攻不開,再加二丸,快利則止。


(2)本方各五錢,加黃柏,大黃,粥丸,名小胃丹,治胸膈腸胃熱痰濕痰。  


炮製:芫花炒黑。


煎服法:


先煮棗去滓,內前藥末,強人服一錢,虛人五分,或棗肉為丸。病人不除者,再服,得快下後,糜粥自養。


來源:仲景


不良反應:臨床常有噁心,胃腸不適感。本藥經醋制毒性降低。
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u hu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